家中老人過世時,這三種人,盡量別參加葬禮,這可不是迷信
老人過世了,子孫就要安排後事。
依照傳統,舉辦熱鬧的葬禮,體現子孫的孝道,家庭也顯得更加體面。
也有人在悲痛之中,亂了方寸,把親戚朋友都喊過來,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和安慰,把規矩破壞了,也渾然不覺。
可是,哲學家莊子卻說:“自事其心者,哀樂不易施乎前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”
不管遇到什麼事情,都不要改變自己的心境,既然事情無法挽回了,就安於天命,這是最好的修養和德行。
誠然,人在悲痛中,仍要保持做人的理智,最好不要安排以下幾種人參加葬禮。
01
襁褓中的嬰兒,避免被熱鬧的場面驚嚇。
明朝作家馮夢龍在《喻世明言》裡,寫了一個叫倪太守的老人,在失去老伴後,娶了年輕的梅氏為妻,生了二孩倪善述。
看著家裡多了一個孩子,倪太守的大兒子倪善繼就不樂意了。畢竟,孩子以後是要分家財的。
倪太守知道大兒子很自私,還很毒辣,因此在苟延殘喘的時候,對梅氏說:“一切都聽倪善繼的,也不要爭什麼家財。”
梅氏很不解,在倪太守過世後,堅持帶著襁褓中的孩子,到靈堂守孝,認為這樣做,能夠爭取更多的家財。
可悲的是,孩子在靈堂裡,啼哭不停。
孩子的啼哭,也沒有喚醒倪善繼的憐憫之心,還是把梅氏和孩子從大家庭裡趕出去了。
文章中寫道:“那小孩子見親娘如此,也哀哀哭個不停。”
可見一般,襁褓中的孩子,除了啼哭,並不能感受到孝道、生死、家人的紛爭等。倒是熱鬧的場景、各種不同的聲音,都會嚇到自己。
現在,大部分的地方,舉行葬禮,會邀請戲班子,還會放鞭炮,也有很多大人在痛哭。要是老人的親友來了,也會擠出幾滴眼淚,或是大聲訴說老人生前的故事。
農村有句俗語:“不怕鬼嚇人,就怕人嚇人。”
從安全的角度,我們還是把孩子放在安靜祥和一點的地方,不要過於循規蹈矩,要一個襁褓中的孩子,能做出什麼榜樣來。
02
非常迷信的人,總是“掐指一算”,給人帶來不安的因素。
老人過世,是自然規律,但是很多人卻看到老人過世之前的一些“奇怪事”,導致內心很不安寧。
一些裝神弄鬼的人,就借用人們的「獵奇」心理,來到有老人過世的家庭裡,說這樣,說那樣,有鼻子有眼。
在我們村里,有神婆、巫師等,給人算命,也以此為生。
如果巫師到家,你不給他一些錢,就打發不走,他還會說一些危言聳聽的話,導致大家人心惶惶。
聰明的人,看到巫師、神婆會繞道走,也不會讓他們進門。
看過一個故事:三個舉人去參加科考,半仙對他們豎起一根手指,不說話。
科考之後,大家都對半仙佩服得五體投地。